从源头化解社会矛盾纠纷
——衡东县人民法院杨桥法庭调撤率达60%
法制周报者 曾雨田 通讯员 刘尚球
人民法庭既是化解矛盾纠纷桥头堡,也是践行司法为民的连心桥,在推进诉源治理过程中承担着重要职责。
今年1月-10月,衡东县人民法院杨桥法庭新收诉讼案件125件,同比下降36.86%,结案118件,收结比为94.4%,其中调解与撤诉共67件,司法确认9件,调撤率达60%。通过诉前调解方式委派调解41件,调成21件,诉前调解率为51.22%。
凝聚大格局
高位推动诉源治理
今年来,衡东县法院深入推进“诉源治理”,研究制定了《关于加强诉源治理的工作方案》,确定杨桥法庭为开展诉源治理工作的试点法庭。
6月3日,衡阳市中院在衡东县法院召开诉源治理工作座谈会,市司法局、县司法局与杨桥、蓬源、荣桓3个乡镇多家单位领导及工作人员近20人参加会议。与会人员对“党委领导、政府负责、民主协商、社会协同、公众参与、法治保障、科技支撑”的多元解纷、诉源治理达成了共识,各单位对“无讼乡村”建设中的职责定位更加明晰。
6月29日,衡东县平安建设领导小组印发《关于印发〈关于加强诉源治理,进一步推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的实施意见〉的通知》。《实施意见》明确将多元化解、诉调对接、加强诉源治理有关工作开展情况及民事、行政案件万人起诉率等指标纳入平安建设和依法治县考核体系,由县平安建设领导小组牵头组织考核,并制定相应的考核细则与奖惩措施。
搭建大平台
主动构建联动机制
诉源治理,不是任何一家单位的独角戏,而应该是集思广益、齐心协力的大合唱。
6月份,周氏两兄弟因屋檐水沟污水排放问题发生冲突,老二气愤之时将粪便泼在老大家的神坛上。老二患有精神疾病,其家人虽然知道此事做得不对,但两家积怨已久,就是不同意赔偿。
两人既是亲兄弟,又是隔壁邻居,如果一判了之,矛盾可能会升级。为此,杨桥法庭通过当地矛盾就地化解的形式,主动与荣桓镇政府、派出所、周氏兄弟所在村委会联系,组织双方在村委会调解,以查明事实为基础,析法理,讲情理,最终两家人握手言和。
主动与辖区3个乡镇的党委政府、派出所、司法所、人民调解委员会形成矛盾纠纷化解的联动机制,在杨桥法庭已成常态。
为推动一站式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机制建设的创新平台,杨桥法庭在桥兴社区设立了衡阳市首家社区诉源治理工作站。在每个司法所固定1名司法确认联络员,只要有司法确认需要,由司法确认联络员与法庭点对点联系,法庭可提供“一站式”“保姆式”的司法确认服务。
此外,探索建立“一村一特邀调解员”工作机制,激活乡村调解力量,通过乡镇党委政府推荐,在每一村每一社区确定一名特邀调解员。目前选定了33名特邀调解员,村中的矛盾纠纷化解都可通过他们直接与法庭联系,实现法官讲法理与村官讲情理双结合。
夯实大调解
无缝对接多元解纷
杨桥法庭积极探索建立调解前置程序,设立了驻庭调解工作室1间,现已升级为在线调解室。驻庭人民调解员办公室2间,配置相应的办公设备。从已选任的人民陪审员中选聘“法律素养好、群众口碑实、调解热忱高”的人作为特邀调解员,让他们充分发挥人民陪审员的调解优势,着力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诉前。
从3个乡镇的人民陪审员、法律工作者、退休干部中选聘5人为驻庭人民调解员,轮流值班,驻庭参与调解。6月特邀调解员入驻法庭,已委派调解案件54件,成功调解案件22件,其中线上远程调解12件,诉前调解率为40.74%。
为进一步规范调解程序,细化调解流程,杨桥法庭制定了《关于驻庭调解工作室(特邀调解员)诉前调解试行办法》。明确应当进行诉前调解的12类案件,尽可能从源头层层过滤分解纠纷,把大量纠纷化解在诉讼之外。调解期限30日,调解不成的,要及时转入诉讼程序,实现无逢对接,坚决防止久调不决的现象发生。
做好大宣传
全力唱响和谐之音
一个案例胜过一打文件。杨桥法庭善于用鲜活的案例现场宣传多元纠纷解决机制便利、高效和经济性。
7月15日,杨桥法庭在县委组织部的组织下,在杨桥镇荆竹村,以屋场会的形式为30多名村民送上一堂《民法典》宣讲课与诉源治理普法课。
8月18日,暑假期间将“模拟法庭”送进虎塘村,以情景剧的方式,开启送法下乡新模式,得到了当地老百姓的热烈欢迎和高度参与。
11月3日,法庭向社会发布5起诉源治理典型案例,以进一步提升诉源治理的社会知晓度。
今年来,杨桥法庭在3个乡镇联合开展法律宣传3场,《民法典》讲座2场,发放宣传资料500余份,接受群众咨询50余人次,实现了乡镇法律宣传全覆盖。
责编:廖悠悠
来源:法制周报